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应对
2012-12-20 14:18:26 来源: 作者: 【 】 浏览:
  一、挫折的内涵
  
(一)概念 

    一帆风顺、一切顺利都是人们的美好期望,正因为它不易得到,所以成为人们相互之间的祝福语。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人生课题。在解决这些人生课题过程中,困难会时时存在的。个人在实际目标过程中,动力性行为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一是无须特别努力即可达到目标,需要很容易满足;二是遇到干扰和障碍,但经过努力或采取某种方法仍可达到;三是遇到干扰和障碍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在心理学上,把个人遇到的第三种情况称之为挫折。

    挫折概念具体指人们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遭遇无法逾越的困难阻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二)挫折产生应具备的条件

    1.有行动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没有一定的动机和目标,挫折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

    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个体所感受至的现实的挫折是在他采取一定的手段,为满足一定的需要、实现预期目标的实际行动中产生的。没有满足需要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行动,即使目标再高远,动机再强烈,也不会产生挫折感,或只能产生想象中的挫折感。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受阻,不能逾越)必须达到某目标,没达到是情境,只是尝试没达到不构成情境。

    4.主体必须对目标受阻有知觉。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有所知觉和认识。否则,就不会构成挫折情境,产生挫折反应。

    5.必须有对知觉和体验产生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从条件中不难看出挫折有2个含义:

    (1)挫折情境,即阻碍个体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的情境状态和条件。

    (2)挫折反应,即个体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紧张、焦虑、攻击等。

    一般来说,挫折情境地越严重,挫折反应就越强烈;反之,挫折反应就轻微。但是,只有当挫折情境被主体所感知时,才会在个体心理上产生挫折反应。如果出现了挫折情境,而个体没有意识到,或者虽然意识到了但并不认为很严重,那么,也不会产生挫折反应,或者只产生轻微的挫折反应。因此,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

    挫折反应和感受是形成挫折的重要方面,个体受挫与否,不取决于旁观者意见,而在于当事者对自己的动机、目标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感受。对某人构成挫折的情境和事件,对另一人不一定构成挫折,这就是个体感受的差异。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三)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体现在以下方面:

    1.要有迫切感和动机的强烈度 需要越迫切、动机感越强烈,受到阻碍后,挫折感越强。

    2.自我期望值

对任何事物的自我期望与现实都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考虑主观愿望,人为拉大二者之间关系,就会产生挫折感。

    表现有三种情况:

    (1)期望值绝对化——自己只有成功,不允许失败。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是喜忧参半的事情,看到的只是消极的一面。

    (3)悲观引申——因小失大,一方面失败了,就对自己全盘否定。

    3.归因不当

    对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推测,而归结出与事实不符的原因,易产生挫折感。待遇不公平感

在学校,大学生之间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对大学生来说最大的不公平感有可能来自就评优和入党,横向比较不得当,易心理失衡,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水平的高低

    抱负水平是指按达到目标规定的标准。报负水平高的人比报负水平低的人易产生挫折感。常遇情况甲乙丙三名同学考试都是80分,甲非常满意;乙觉得和自己预料差不多;而丙同学感到失败。丙同学抱负水平最高,乙次之,甲相比较最低。

    (四)挫折阈限

    心理学上的阈限值说明人的感觉能力。人体接受刺激是有一定限度的,太弱和太强都不会产生感觉。把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即下限叫感觉的“绝对阈限”,或“下阈”。那种继续增强也不会使感觉进一步变化的刺激强度,叫“上限”、“最大刺激阈限”、“上阈”。例如,刚刚引起听觉的声音强度是0分贝,120分贝以上的声音不再会引起人更强的听觉经验,而且会引起痛的感觉,是上阈。

    挫折感,也有一个范围。把引起挫折感的最小刺激点叫作“绝对挫折阈限”、“下限”。相应地,一个人能承受的挫折感的最高限度叫作挫折适应极限,即挫折感范围的上限,也称上阈。

    绝对挫折阈限与挫折感成反比关系。绝对挫折阈限越低越容易受到挫折,绝对阈限越高对挫折越不敏感。一般来讲,抑郁气质和A型性格的人容易超过挫折适应极限。

    二、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一切客观因素。例如自然灾害、台风、地震、酷热、洪水、疾病、事故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疾病、家庭遭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等都可以导致挫折。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影响表现为当今社会变革的影响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竞争机制的引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现代西方各种思潮汹涌而来,人们面临传统观念的变革,价值体系坐标的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等一系列问题。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代,但社会阅历浅,心理应对和承受能力普遍较弱,而且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各种各样的社会刺激如果在短时间内连续不断地以激烈的方式作用于青年学生,又缺乏引导和解脱,则极易引发青年学生心理与行为的严重失调。当前社会腐败问题,职工下岗问题,社会治安,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对青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在社会转型期,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入使长期积淀下来的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形成文化移入压力。文化心理学家霍兰威尔提出,在某些情况下,文化移入压力对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害的影响。这是因为,当一种文化移入另一种文化时,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滥,会造成价值体系的重新认知和整合。青年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又准确地选择和认同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和挫折感。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的偏差与思想教育的滞后。学校文化作为亚文化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深远。近年来由于学业负担的沉重和就业压力的加大,校园文化出现气氛不浓、品味不高、頻度不足、质效不佳的现象,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名存实亡,校园人际关系也变得庸俗化和难以协调,特别是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认同层次较低,直接导致学生对自身要求的降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导致挫折的出现。

    高校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的改革,上学交费制度的实施,淘汰机制的推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分配政策的完善,无不牵动着每一个大学生,冲击着当代青年学生动荡不稳的心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及时解决学生面对市场经济蓬勃兴起与传统社会相撞击而产生的各种困惑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学校思想教育的严重滞后不能不说是造成当代青年学生心理受挫重要原因。

    4.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影响表现为家庭生活经历的失范与角色转换的冲突。家庭是人才的启蒙学校,可以说,一个人心理的奠基阶段就在于幼时家庭教育。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态度与内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亲疏,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都有重要影响。有关研究表明,青年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在逐渐增多。他们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受到父母过分的纵容和溺爱,长期接受“包办制”服务,大多生活自理能力缺乏,自我服务意识淡薄,依赖他人的惯性过强。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实践磨练,在由接受他人服务向自我服务、服务他人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他们大多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陷入极端的苦恼和矛盾冲突中。

    此外,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心理也形成一定的影响。上学交费制度的实施,使一些本来家境贫寒的农村家庭陷入困境。即使是城市家庭的学生,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不景气,政府机构改革,下岗职工增多,家庭的经济来源同样受到很大的压力。

    (二)内部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是指大学生自身能力与认识的方面引起的因素。青年学生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两面性和两极性的特点,造成心理上的不平稳状态,因而他们常常强烈地体验到内心所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我国心理学家张增杰把这些自我矛盾归结为:闭锁性所导致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以及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这些矛盾统一的方向将决定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但青年学生在出现这些心理矛盾和冲突是,会感到极大的不平衡和痛苦,长期的内心矛盾或内心矛盾冲突的强度过大,缺乏必要的疏导,就容易心理失衡,体现在:

    1.个体条件差异:体力、智力、性格能力、爱好的偏差。

    生理缺陷的人更易比生理好的人有挫折感。一个女孩唱歌跑样了,同学哄堂大笑就自杀了。

    2.个体思想认识因素

    引起挫折不少是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引起的,对目标的认知、对成才的认知,盲目的定目标、提要求,会人为造成挫折感。

    3.动机冲突因素

    个体在活动中常常因一个或数个目标而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这些同时存在的动机不可能同时获得满足,在性质上又出现彼此排斥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面临两个期待事物之间的选择冲突(例如学习和工作);

    (2)双避冲突:两个希望避开事物之间选择冲突都厌恶,却又不同时避开,二者必居其一。例如:既不想好好学习,又怕考试不及格。

    (3)趋避冲突:既有利又有害的选择,例如:想参加活动锻炼才能,又担心花费时间。

    (4)双趋避冲突:面临两个目标各有长短,一方面都想达到,又都试图避开,例如:面临两个各有千秋的异性大学生追求时,往往会陷入这种心理。

    三、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

    (一)积极的行为反应

    1、表同:自觉模仿他人优良品质和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身更适应社会要求,增强信心和勇气。

    2、升华: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目标代替,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痛苦。升华是最积极的行为反应,从古至今演绎出绵绵佳话。古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写《左传》;孙膑膑脚修《兵法》;司马迁受辱著《史记》。今朝张海迪身残志坚等等。

    3、补偿:一个目标不能实现,转向另一个更适合自己目标,取得成功。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幽默:这种积极的行为反应,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必须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表现出睿智与从容。例如,有人失恋了,自嘲地说:“只谈过一次恋爱的小子,要不要羡慕他!”

    (二)消极的行为反应

    1、攻击:是一种破坏性行为,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直接攻击是把愤怒发泄到使之受挫的人或物上。转向攻击是由于种种原因使之不能攻击使之受挫的对象,于是愤怒的情绪指向自己或无关的对象,寻找替罪羊。

    2、倒退:表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行为,多指大人小孩壮。

    3、固执:不分析失败原因,盲目重复导致其受挫的无效行为。

    4、反向:行为相反于动机而行,如:自卑的同学往往表现出高傲自大;对异性充满向往,却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等。

    5、逃避:逃避有三个表现,一是逃到另一种现实中;如学习不好就玩游戏,沉溺其中。二是逃向幻想世界;三逃向疾病。

    6、 文饰:文过饰非,起着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作用。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7、投射:把内心不被允许的愿望冲动转嫁到他人和事上。

    四、正确对待挫折及调适

    中国人非常爱面子,由于中国传统伦理型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常把心理问题与品德联系起来,在心理问题调节上采取具有个人性的隐秘性的,“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调节模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即主要靠自己及其心理意义上的密友进行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方式

   (一)要学会宣泄内心的挫折感

    挫折感憋在心理,只能越积越多,达到一定阈值,人就无法承受,要善于寻找途径宣泄。

    1、写日记,促使自己反思。

    2、听音乐,音乐疗法被称为“同步情绪法则”先听一曲与目前情绪相似的音乐,然后改变到你想达到情绪状态的音乐。

    3、找诙谐的书读一读,如恋爱失败,一幅漫画“一生只谈过一次恋爱的家伙到底要不要恭喜他?”

    (二)不要对失败做消极联想

     一个高中毕业生问:在今年的高考中,我失利了,我这辈子完了,没有任何希望了!心理专家回答“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要知道,没考上这件事预示着今年不能进大学,除此以外并不意味着其他东西,至于以后能否上大学,能不能找到理想职业,能不能找个好的爱情伴侣,与这件事无关。大学生中许多人爱犯这样的毛病,将失败夸大,做消极联想,要学会正视失败,做好卷土重来的准备。

    (三)善于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人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对自己所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规定的标准高,抱负水平高,低——水平低,这只是自定的标准,仅仅是个人愿望。实际成就不一定是符合的,如果说,价值观决定其行为方向,那么抱负水平则决定行为到什么程度。

    可以说抱负水平是个人成功和失败的一种杠杆,所以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是避免挫折和失败的主要方面。

    能够用6个小时达到80分,决不花费10个小时达到90分。

    确立适当的目标有4项参考尺度(国外学者)

    ①智力程度 (观察力、想象、记忆、思维、操作)

    ②知识厚度  所具备的知识面

    ③人才密度  其他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分布

    ④兴趣浓度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则会抹杀的。

    跳蚤理论: 跳蚤放在深的容器里,能够跳出来,盖上盖子它跳不出去,时间久了,它逐渐失去了本能,即使拿下盖子也不跳了。

    (四) 不要总以幻想来应付挫折

    以自己的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脱离现实,被称为白日梦,白日梦偶而有之,并不为过,不敢想,有时就不敢做,幻想有时可以缓解挫折感。但回到现实中,现实挫折会使之更痛苦,有可能形成病态行为反应。

    (五) 合理认知

    人们对挫折的情绪反应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要通过认识纠正,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的思维。

    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分析自身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你的努力不够,下次再努力,如果是你尽力了,你可以对自己说“凡事我必力争,成败不必在我”。

    (六) 学会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前面谈到挫折阈,挫折阈越低,对轻微的挫折越敏感。挫折阈影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挫折经验有关。经历坎坷,有较多挫折经验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挫折阈要高,承受能力也强。人应付挫折能力是可以学习和锻炼的。

    ① 要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情境。

    ② 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一千零一夜》航海家辛伯达,每次航海归来,都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但他却去寻找与大自然抗争,与海盗搏斗的惊险旅行,使他增加了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一次次大难不死。

    (七) 改善挫折情境

    1、预防挫折的产生

    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件事要对成功和失败都做出正确的估价,排际可能产生挫折的因素。

    2、改变挫折情境

    挫折就是一种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冲突,改变目标或改变现实都可以改变情境。

    恩格斯失恋了,他去了阿尔卑斯山旅行,在外的环境中达到了心理平衡。普希金失恋后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跑到了高加索参加了对土耳其的战斗。

    3、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

    天灾人祸,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非人为所能为也,活着的人要更好的活着。

    (八)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友情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力量,别人的认同和友善也是一种肯定力量。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克服挫折,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一个人在遭遇挫折之际,得到朋友和周围人的同情、理解、关心、鼓励和支持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努力拓展自己的交往空间,建立广泛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既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途径。

Tags: 责任编辑:ycy
】【 打印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