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由四川外国语翻译学院翻译组译,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梦想与光荣》,它写了一个时代,1932—1972年的美国,细致而真实的还原了这40年美国的社会发展全景,其中几乎包含了所有重要话题,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社会的,艺术的,科学的,时尚的,音乐的,娱乐的等等。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再读一次,震撼依旧,丝毫不因重读而减少。
作者威廉·曼彻斯特是美国著名的通俗历史作家、著名记者。他在保持新闻客观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类表现手法使得新闻有趣,充满了可读性,其中包含了夸张、比喻等手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表达出来的内容。它与国内的新闻有很大不同,国内的新闻总是平铺直叙的叙述一个新闻事件,所以读起来往往枯燥无味。
这套丛书共分四册,装帧精美大气,虽然有点小贵,但还是很值得购买收藏的。这40年的美国史,在威廉·曼彻斯特的笔下称得上波澜壮阔,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尽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总统,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罗斯福着开始了他的时代。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从胡佛、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到尼克松)、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卷入水门事件,到各项决议中的两党纷争,各州纷争,族裔纷争,以至于政府和民众发生的冲突。40年浓缩了太多故事,都是这个大时代独一无二的部分。
在《光荣与梦想》的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
“在1932年,就算你不是黑人,流浪者的生活也充满艰辛。蹲守监狱经常被视为享福,正如米切尔对参议员科斯蒂根所言,当流浪者受到要被逮捕的威胁时,他们会嘲笑警察说,‘这正是我们想要的,那里有食物和睡觉的地方’。”
读到这段时,联想到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儿,内心像被刀尖刺了一下,隐隐作痛,时隔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某种悲剧似乎依然存在,并且如此真实而赤裸裸。但我们再也不能如1932年那样,嘲讽的说一句,“夭折于三个月大,吸入胡佛总统的毒气致死” 。我们生活在如此太平的盛世,即使有那么多不如意的故事,也不能否认这时代的美好。平凡的我们,对于时代的理解或许不够深刻,我们只能窥见身边真实的他们。但不得不承认,鲜活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都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
好友Y的弟弟P今年刚从监狱出来,才满22岁,这已不是第一次进去,或许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年初和Y一起吃饭,P到餐馆来找Y,他们在门口说事儿,不一会便听到P大声的咆哮着,说:“监狱也比这儿强,至少有饭吃,有觉睡,不用看所有人的脸色,不用听那么糟心的背后议论”。Y重新回来时,已脆弱不堪,趴在我肩上哭成泪人,那是我至今见过哭的时间最长的。后来,她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Y和P在小学时,父亲便病逝,母亲在市场里帮人杀鸡,每只2元,仅靠这份工作养活着一家人。记忆中,Y读书很用功,每天早上吃的都是从家里带的饭团,里面夹点豆腐乳,一直很节俭。P那时个子不大,或许是经常被人欺负,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加之父亲离世,让他变得更加自卑。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P压抑了很久,突然变了,变得越来越暴躁,开始和街上的小混混经常混在一起。那之后,经常有人到家里来要赔偿,不是P偷了东西,就是打了人,烧了别人的房子。Y的母亲一次次真情劝解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几年后也就对P失去了全部的信心,任由他折腾而不管,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Y的身上。P小学都未毕业,便混入了社会,十八岁前,只是警察局的常客,再后来,就进了监狱。而Y一路认真读书,终于完成中药学本科学业,母亲本以为苦尽甘来。却不料Y毕业后回到小镇,找了个大她近二十岁的男人,目前在火锅店上班。
她的母亲,几乎要绝望了,好不容易供Y上完大学,以为终于可以不操心了,岂料世事难测。那天的见面,是她的母亲提前约我,希望可以出面劝劝她,她现在已经不再接听家里所有人的电话了。但整个晚上,我只字未提这件事,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开口。生活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只要经过磨难就一定能够得到幸福,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扛过去,才会是这样的,当你妥协了,生活也就只能如此。而她是懂得道理的,只是需要时间,不是妥协,就是成就自己的梦想与光荣。
通过上面的故事,不得不让人质疑亨利·福特说的那句,“四处漂泊对这些男孩子来说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因为他们在几个月里获得的经验比在学校待几年还要多” 。显然,他说这段话,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无论是从当时的背景,还是今天的环境来看。即使任何时代我们都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关键看我们怎么理解。
美国也是历经维艰,才走到今天。在那个被我们誉为美好的国度,依然也会有人发出呐喊,“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杀人犯。我到底怎么呢?我竟然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所以,希望我的朋友Y能扛过去,就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扛过去,有梦想才光荣。
心灵咖啡网独家稿件